猫咪的胆子大小,有时可谓 “薛定谔” 般的存在。它们时而 “天不怕地不怕”,时而又谨小慎微。那猫咪胆子的大小,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?
行为学家们考察猫咪胆大的表现有:面对响动的新东西,会积极探索;面对陌生人类、动物,会主动观察(无论是否躲藏);在陌生 / 压力环境下,积极果断应对,哪怕是攻击。
在猫咪的各种性格维度中,“胆量” 和 “亲人度” 不同,后者可进一步塑造影响,而胆量更多受遗传和 2 岁前的经历影响。下面,就让我们来详细探究影响猫咪胆量的因素。
早期社会化很重要
猫咪在 2-8 周龄时的社会化,对其性格形成影响巨大。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,猫咪能得到良好的社会化训练,例如接触不同的人、环境、声音、物品等,那么它们成年后往往会更加自信、大胆,也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。相反,如果在此期间缺乏足够的社交体验,猫咪可能会变得胆小、怕生,对陌生事物充满恐惧。
Lowe 等人对 9 窝不同社会化程度的家猫追踪记录发现:猫咪 2-8 月龄社会化越强,越胆大。若社会化训练能从 8 周龄持续到 2 周岁,那它一生都更容易形成胆大的性格。
猫爸爸的性格影响大
性格 “父本遗传” 的影响,在猫咪胆量上尤为突出。早在 1995 年的研究中就发现,友好的猫爸爸的孩子,无论小时候是否有社会化训练,成年后(1 岁)相比同龄的小猫咪,都会更加大胆和对人类友好,接近新事物的 “犹豫期” 更短,互动和探索时间更长。
猫妈妈多方面的影响
与猫爸性格直接遗传不同,猫妈妈对小猫的影响,主要体现在产前和产后多方面。产前,猫妈妈孕期是否有压力、营养情况、内分泌及激素水平等,都会对小猫产生影响。例如,若猫妈妈在孕期营养充足、心情放松,那么小猫在胚胎发育阶段就能更好地成长,可能会为其日后大胆的性格奠定基础。
产后,猫妈妈的产仔数、产仔位置、资源竞争情况等也很关键。从 1999-2017 年已有的研究来看,猫妈健康,能在孕期和哺乳期给小猫提供充足营养,幼时个头大、更爱叫和运动的猫咪,普遍更加大胆和具有探索性。
品种不同胆量有别
2019 年,一项针对 5726 只猫咪的调查中,发现了 19 个品种猫咪在 10 个不同行为特征上的差异。在 “胆大 — 害羞” 这个维度中,有 17 个品种的猫咪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。例如,像缅因猫、暹罗猫等品种,通常胆子较大,喜欢探索新环境;而波斯猫、英短猫等品种,相对比较胆小、谨慎。
有惯用手的猫咪或更胆大
有研究发现,猫的运动偏侧性与气质密切相关。有惯用爪偏好的猫咪,无论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,都会比没有惯用爪的猫咪,更加自信、友好、亲切和胆大。
另外,2021 年的研究发现,猫咪的胆子在性别和年龄因素上,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。所以 “公猫、小猫更胆大” 的观点,并没有科学依据。
如果你家猫咪胆子小,在它 2 岁之前,还可以尝试一些方法来帮助它变得更勇敢,例如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,让它循序渐进地接触新事物,但千万不要直接惊吓它。而对于 2 岁以上的猫咪,如果它已经习惯了自己胆小的状态,也不必勉强它去改变,只要给予它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的生活环境就好。不过,为了猫咪日后去医院体检、看病等情况考虑,可以对它进行一些必要的 “脱敏训练”,比如让它习惯进入航空箱、接受简单的身体检查等 。
【免责声明: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,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,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。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】
图片来源于千图网